教育哲学pdf下载-教育哲学于伟电子版免费在线阅读

教育哲学pdf下载-教育哲学于伟电子版免费在线阅读

编辑点评:更加的了解什么是教育哲学

于伟老师写给教师的结构上不同于一般的学院的教育哲学书籍,通过此书可以更加的了解教育哲学的内容,还有一儿童哲学的内容,有兴趣想要了解一下的可以来精品下载站免费下载。

教育哲学于伟电子版免费在线阅读

教育哲学于伟电子版图片预览

教育哲学pdf下载-教育哲学于伟电子版免费在线阅读插图(1)

教育哲学pdf下载-教育哲学于伟电子版免费在线阅读插图(2)

教育哲学pdf下载-教育哲学于伟电子版免费在线阅读插图(3)

教育哲学pdf下载-教育哲学于伟电子版免费在线阅读插图(4)

教育哲学pdf下载-教育哲学于伟电子版免费在线阅读插图(5)

教育哲学pdf下载-教育哲学于伟电子版免费在线阅读插图(6)

教育哲学pdf下载-教育哲学于伟电子版免费在线阅读插图(7)

教育哲学pdf下载-教育哲学于伟电子版免费在线阅读插图(8)

目录大全

前言……………….3

第一章 什么是教育哲学……………….6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7

第二节 什么是教育哲学…….13

第二章 教育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31

第一节 西方教育哲学的历史与现状………………32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哲学研究………………………… 43

第三章 人的存在与教育……………..63

第一节 人的由来、存在及其范型…………………. 64

第二节 人的工具性存在与教育…………………….. 69

第三节 人的诗意性存在与教育…………………….. 76

第四章 理性与教育…………………..92

第一节 理性、合理性及其价值…………………….. 93

第二节 理性教育观的历史演进……………………………. 98

第三节 有限理性及其教育观………………………. 121

第五章 认识论与教育……………….130

第一节 认识论概述………….131

第二节 理性主义主义认识论与教育…………….134

第三节 经验主义认识论与教育…………………… 138

第四节 实用主义认识论与教育…………………… 140

第五节 建构主义认识论与教育…………………… 147

第六章 自由与教育…………………..153

第一节 对自由内涵的三重理解…………………… 154

第二节 古希腊自由思想与自由教育…………….164

第三节 近代自由理论与教育自由……………….. 170

第四节 现当代多元思潮对教育及其自由问题的影响与反思……..175

第七章 民主与教育…………………189

第一节 关于民主的理论…. 190

第二节 教育与不同类型的民主…………………… 193

第三节 对教育与民主关系的批判和揭露……..215

第八章 公正与教育…………………233

第一节 关于“公正”的哲学理论……………….. 235

第二节 教育与公正:罗尔斯的哲学论证……..244

第三节 我国当前教育公正问题的哲学审视….253

第九章 道德哲学与教育………….262

第一节 道德哲学的基本观点………………………. 263

第二节 道德哲学与教育…. 267

第三节 当代道德教育问题的哲学审视…………283

第十章 美学与教育…………………..292

第一节 美学的边界与多元………………………….. 293

第二节 历史本体论的美学与教育……………….. 297

第三节 教育的美学境遇…..311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师教育精品教材中的一本,本套教材根据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设置而整体规划,整套教材由北师大牵头,联合全国师范类高等院校,共同建设的一套作者权威、品种齐全、覆盖面广,体现新理念、适应新标准、满足新需求的精品教材。 《教育哲学》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必设课程,对师范生的培养影响较大。

前言阅读

写作本书最初的想法,是为那些没有受过哲学训练,但是想对教育研究做更多哲学思考 的人们提供一本教材读物。我从没有想到这样一个简单的念头,却使本书历经近十五年,数 易其稿,依然迟迟未能付梓出版。个中缘由,在于自己每每对本书的初稿不太满意。更重要 的是,坊间教育哲学的著作已经不少,本书的目的绝不是再为其中添上一本,增加读者的负 担。那么,编写本书的理论旨趣又是什么呢?

教材的传统角色是“权威”和“专业”。然而编写一本教育哲学教材的任务,却恰好要 求我们要对这种知识的自满保持谨慎。这部分原因在于哲学一向被看作思想的战场,哲学家 们在所有的问题上都争论不休,以至于维特根斯坦只好说,哲学的典型特征是“我不知道出 路何在”。因此为某种知识贴上“权威”标签的做法本就不符合哲学的本性。除此之外,另 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在为学生开设多轮“教育哲学”课程后,我意识到教育哲学目前的课 程体系还存在一种风险:在众多的理论课程中,教育哲学有可能成为另外一门理论课程,一 门有待学习、理解和加以应用的专业课程。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们乐于做一个“理智的偷懒 者”,他们像求助权威一样求助于哲学家。用“正如某某人(杜威、布鲁纳、福柯等)所说” 作为观点,然后结束讨论。这种对于“教材的顺从”多次使我陷入深思。因此在设计本书的 编写大纲时,我们试图在观点陈述上以一个客观的第三者身份去讲述那些不同观点的争论, 但是绝不轻易卷入争论、或给出评判。相反,我们把权威和批评的角色保留给读者。我相信 哲学的探索是一种精神对话,只有读者批判性的质疑才能使我们走的更远。

探索教育哲学的道路有许多条,或许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与历史上的那些先哲们对话,跟 随他们一起在思想的丛林小路上漫步,与他们一起探索前进的方向,迈开踏实的脚步参与到 人类追寻智慧的历险过程中。因此,本书在撰写中十分重视史论结合和文字的可读性。我们 尽量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非学究气的论文语言来讲述观点,力求做到不丧失 哲学应有的品格和爱智慧的追求。我们希望本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将要步入教育行 业工作的年轻学子们能加入到哲学的反思中来。斯腾豪斯说,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而不是 外来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只有教师,在日常的基础上,才有机会获得课堂的关键资料。这种 观点既是一个实践的观点,也是一个哲学的观点。它鼓励教育工作者担负起哲学反思的责任 来。

哲学曾经是思想的地基、知识的拱顶、科学的女王。尽管在哲学的发展历程中,现代的 哲学家们,很少有人再有构造体系的激情了。然而就哲学作为“思想对话”的精神追求,我 坚信苏格拉底式的教育理念: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 话在哲学教育中尤其重要。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我要求同学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 学。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专题,围绕此专题重点阅读基本经典, 然后写出汇报提纲与我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我在课堂上主要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讲 解。通过与同学们的对话和交流,我深感成功的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因此,本书的 出版首先感谢那些我已无法一一记下名字、但在课堂中留下智慧和思考的同学,正是他们的 疑问与批评启发了本书的写作。

在此不能不感谢海内外学术界许多前辈、同行对我的启发与引导。撰写本书时,我曾集 中精力搜集了民国时期范寿康、吴俊升、瞿菊农、傅统先等先贤出版的教育哲学十余种,基 本上梳理出了我国教育哲学在引进阶段、初创阶段和成型阶段的概貌;同时,为了深入把握 台湾教育哲学的历史与现状,我又赴台陆续搜集贾馥茗、欧阳教、詹栋樑等人所著教育哲学 著作达五十余种,基本摸清了台湾教育哲学在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等 方面的本土特点。可以说,梳理学术界前辈、同行著作的过程中也对本书在结构、体例、主 题的选择上获益匪浅,在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本书也一直得到海内外老师和同仁们 的关注、支持和帮助,他们是:黄济老师、陆有铨老师、石中英教授、金生鈜教授、王坤庆 教授、郝文武教授、鞠玉翠教授、高伟教授、陈建华教授、侯怀银教授、陶志琼教授、温恒 福教授、尚志远教授,台湾学者黄藿教授、温明丽教授、简成熙教授、杨洲松教授,我校的 柳海民教授、马云鹏教授、杨兆山教授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理论资源上侧重于对西方教育哲学思潮的引介和梳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 想的介绍虽有涉及,但仅为浮光一掠,并未深入展开。上述缺憾,读者谨识。我的导师王逢 贤老师生前十分关心本书的出版,多次嘱托我要写出教育哲学的教育味道,尽管进行了某些 探索,但离王老师的要求还差甚远,谨以这本不成熟的小书献给王老师在天之灵。

在本书十余年的成书过程中,我的历届研究生张夏青、胡娇、栾天、赵光磊、关景媛、 高晓文、杨晶、宋巍、安蕾、张聪、连芳芳、王雁、李雅琛、魏柳英、郭翔、高甜等做了大 量具体的资料搜集、整理、撰写和校订工作,在此表示感谢。这里特别要感谢的是博士生导 师王澍,她是陆有铨教授的学生,作为东北师大教育哲学团队的核心成员,她是本书的主要 策划、修订和统稿人之一,付出了辛劳。

本书能列入出版计划、顺利出版,要感谢教育科学出版社刘明堂、韩敬波两位主任的鼎力支持。在具体的编辑过程中,责任编辑韩敬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不辞辛劳,一丝不苟。对她的认真、严谨致以谢意。

由于本书的参考文献较多,篇幅所限,仅列出了部分论著的篇名,感谢所有引证其文献 并给予我们佐证与启示的专家、学者,挂一漏万,诚请包涵!教育哲学流派繁杂,限于时间、 精力和学识,本书仅就教育哲学思想中影响较大的若干主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疏漏和错谬之 处一定不少,还请海内外方家斧正。

黑格尔曾把哲学比作密涅瓦的猫头鹰。因为它不是在旭日东升时翱翔蓝天,而是在薄暮 降临时悄然起飞。哲学反思应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它需要我们从“日常紧迫的兴趣中” 超脱出来,具有“精神上情绪上深刻的认真态度”,甘于暮光中的沉静,点亮心灯,渐入澄 明之境。

教育哲学于伟电子版免费在线阅读截图

教育哲学pdf下载-教育哲学于伟电子版免费在线阅读插图(9)教育哲学pdf下载-教育哲学于伟电子版免费在线阅读插图(10)教育哲学pdf下载-教育哲学于伟电子版免费在线阅读插图(11)教育哲学pdf下载-教育哲学于伟电子版免费在线阅读插图(12)

评分及评论

无用户评分

来评个分数吧

  • 5 分
    0
  • 4 分
    0
  • 3 分
    0
  • 2 分
    0
  • 1 分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