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VIP
中国医学史略范行电子书下载-中国医学史略范行准pdf在线阅读免费版

中国医学史略范行电子书下载-中国医学史略范行准pdf在线阅读免费版

编辑点评:中国医学史略范行准pdf在线阅读

说到中医,是有很多争议和矛盾的。有人觉得很多中医的五行、阴阳相克等说法太玄,摸不着头脑,其实中医大有学问,小编今天就给大家带来的是范行准的中国医学史略书籍,感兴趣的不妨下载看看吧,绝对会对你有帮助的

中国医学史略范行电子书下载-中国医学史略范行准pdf在线阅读免费版插图

作者简介

范行准,名适、字天磬,浙江省汤溪县厚大乡人。少时家境清贫,先生13岁始,在叔父开的药店里当学徒,16岁出师。18岁回乡,继续学习中医二年。20岁始,在乡诊病,凡三年。

后进入上海国医学院就学。结业后,在上海行医。撰有《明季西洋传入之医学》、《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中国医学史略》、《中国病史新义》等著作。是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中医医史文献学家之一

相关内容部分预览

中国医学史略范行电子书下载-中国医学史略范行准pdf在线阅读免费版插图(1)

中国医学史略范行电子书下载-中国医学史略范行准pdf在线阅读免费版插图(2)

中国医学史略范行电子书下载-中国医学史略范行准pdf在线阅读免费版插图(3)

中国医学史略范行电子书下载-中国医学史略范行准pdf在线阅读免费版插图(4)

中国医学史略范行电子书下载-中国医学史略范行准pdf在线阅读免费版插图(5)

中国医学史略范行电子书下载-中国医学史略范行准pdf在线阅读免费版插图(6)

中国医学史略范行电子书下载-中国医学史略范行准pdf在线阅读免费版插图(7)

书籍目录

前记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医学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医学

第一节 巫医

第二节 生理和病理

第三节 药物与药理

第三章 英雄的铁器时代的医学

第一节 医、巫和它们的斗争

第二节 物理疗法

第三节 职业医生和医学的分科

第四节 环境卫生

第四章 理论和实践医学的统一时期

第一节 医学理论的树立

第二节 阴阳五行结合后在理论上的变化

第三节 医经和经方学

一、黄帝内经

二、本草和本草经

(一)本草和本草经的历史背景

(二)神农本草经

第四节 临床医学的建立

第五节 军事医学

第五章 内外诸科医学的发展时期

第一节 医学重心的南移

第二节 华佗

第三节 张仲景

一、仲景医学和它的历史背景

二、伤寒论

三、金匮要略

第四节 医经和经方的纂集

一、脉经和仲景书的纂集

二、明堂书的纂集——黄帝甲乙经

三、仙药和寒食散

四、寒食散在医学上的影响

第六章 门阀与山林医家分掌医权的医学成熟时期

第一节 门阀与山林的医家

一、它们的时代背景

二、门阀中的医家

(一) 南朝门阀中的医家

(二) 门阀中的世医

三,山林的医家

(一)道家

(二)沙门

第二节 医经学

一、黄帝内经的发展

二,丰富多彩的经方

第三节 趋于分类发展的本草学

一、神农本草经的衍化

二、专科本草

三、本草图谱

四、本草别名

五、本草音义

六、本草的收采与种植

七、本草的炮制

八、食经

第四节 诊断学上的新里程

第五节 临床医学的发展

一、内科

二、外科

三、妇产科

四、小儿科

五、五官科

第六节 医学教育

第七节 东方医学的交流

第七章 医学的充实时期

第一节 医学盛衰之分歧点

第二节 医经经方的结集

一、医经的结集

二、经方的结集

第三节 药典学的兴衰

一、世界最早的药典——唐新修本草

二、简本药典——蜀本草

三、药典学的鼎盛时期

四、药典学的衰落

五、药典学的批评

第四节 医经的纂注

一、黄帝内经的纂注

二、黄帝八十一难经注

三、明堂针灸书

四、铜人象——明堂针灸学上的创制

第五节 传信方及其流变

第六节 局方学

第七节 诊法的骈技

第八节 预测的病因学——五运六气

第九节 临床医学

一、传染病

二、妇产科

三、小儿科

四、外科创伤

五、五官病

第十节 医学史

第十一节 中西医学的交流

第十二节 保健事业

第八章 医学的衰变时期

第一节 医学衰变与学派的产生

第二节 “新病”——鼠疫的横行

第三节 学派的论争

第四节 河间学派

一、刘完素

二、张从正

三、河间弟子和拥护此一学派中人

四、新旧之争

五、朱震亨

第五节 易水学派

一、张元素

二、李杲

三、李杲的传人

四、王好古

第六节 舌诊

第七节 临床医学

一、一般医学的概况

二、外科创伤移植木的发明与发展

第八节 保健组织和管理

第九章 医学的孱守时期

第一节 医学发展的两面——孱守和飞跃

第二节 学派的流行

第三节 东垣学派

第四节 丹溪学派

第五节 折衷学派

第六节 服古学派

第七节 叛经学派

第八节 解剖学的新发展与停滞

第九节 本草学的发展

一,本草纲目

二,本草纲目拾遗

三,偏重生药产地形态的本草学

(一) 本草原始

(二) 植物名实图考

(三) 地方本草图

第十节 免疫学的发明与发展

一、人痘接种法的发明及其传人西洋

二、牛痘的创制及其传人我国

第十一节 传染病学

一、传染病学总论一一温病学

(一) 为伤寒附庸时代的温病

(二) 新病涨破旧框

(三) 寒、温的分立

(四) 寒、温历史的消长

(五) 温病学的新境界

(六) 三焦与六经之争

(七) 温病学之衰息

二、鼠疫

三、霍乱

四、猩红热

五、白喉

六、梅毒

第十二节 职业病

一、工业的职业病

二、农业的职业病

第十三节 医案学

一、个人医案

二、合辑医案

三、医案评选

中国古代7大名医

扁鹊

原名秦越人

公元前407—前310

战国渤海郡郑人(今河北任 丘)

医学主张:重视疾病的预防

医术地位:脉学倡导者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

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他创造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张仲景

名机

公元150~154年——公元 215~219年

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南 阳市)

医学主张:坚持终身学习

医术地位:中国中医治疗学 基础的医学家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

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

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老百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张仲景医学理论对现代医学研究有重大贡献。而且对东南亚各国的影响也很大。后人研究他的医理,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

,称他为“医圣”。在河南省南阳还为他修建了“医圣祠”。解放后,翻修了“医圣祠”,并修建了“张仲景纪念馆”,以纪念这位奠定中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医学家。

李时珍

字东璧,号濒湖

公元1518—公元1593

湖北蕲州人(今湖北省蕲春 县蕲州镇)

医学主张:重视本草

医术地位:药圣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

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

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著作:《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传世;《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天傀论》、《白花蛇传》皆佚。

孙思邈

公元541或581~682

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

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医学主张:崇尚养生

医术地位:药王

孙思邈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北周大成元年(579),

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

,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养生妙法:发常梳,目长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脚常搓。

葛洪

公元284~364

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 县)人

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医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

医术地位: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葛洪是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其中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

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

葛洪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 《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 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

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 惟多亡佚,《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种。

华佗

字元化

公元约145-208

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市谯 城区)

东汉末医学家

医学主张:医疗体育

医术地位: 外科之祖

《后汉书?华佗传》形容华佗“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华佗医术十分精湛,他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病就好了。

华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造手术外科的专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发明麻醉剂“麻沸散”及发明用针灸医病的先驱者、创始人。“麻沸散”

为外科医学的开拓和发展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他的发明比美国的牙科医生摩尔顿( 1846年)发明乙醚麻醉获得成功要早1600多年。

钱乙

字仲阳

公元1032—1113

东平郓州人(今山东郓城县)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 科专家

医学主张:专一为业

医术地位:儿科之圣,幼科 之鼻祖

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

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一生为小孩治病,治好了无数的孩子,在他生命的尽头,回到了童年,无疑是最好的结局。他没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却没有失去博爱的心,把博爱的心播撒给每一个孩子。不愧是一代名医!

中国医学发展历史

1.古代中国

(1)背景:

1) 政府重视中医药学;

2) 印刷术的进步使得中医知识得以推广普及;

3) 中外交流频繁,丰富了药材和医方;

4) 瘟疫引起人口大量死亡;

5) 医学家的推陈出新。

(2)特点:

1) 历史悠久;

2) 重视经验积累与总结,注重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

3) 强调天人合一,综合施治;

4) 医学教育先进;

5) 官府重视医学发展,设立医药卫生等机构推动医学发展;

6) 涌现出大量的医学著作和众多的医学流派;

7) 重视实践和临床经验;

8) 某些领域成就较为突出。

(3)成果:

1) 较早确立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2) 编著了一批医学著作;

3) 培养了一批名医。

(4)观念:

1) 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

2) 佛教:慈悲救世;道家:无为而治;墨家:兼爱;儒家:“仁”

3) 防重于治的辩证观;

4) 关爱生命和健康的人本观(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5) 才德兼备的职业观。

2.近代中国

(1)趋势:

1) 中医逐渐衰落,西医强劲发展;

2) 医疗效果上,中医没有西医见效快,国民逐渐接受西医;

3) 中医在教育上逐渐被边缘化;

4) 中医逐渐失去近代政府的支持。

(2)背景:

1) 西方近代医疗制度、医学观念和科技的传入;

2) 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3)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 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运动的推动(新文化运动兴起,倡导科学精神);

5) 民主意识的增强,中国社会转型;

6) 民国建立后,国内出现了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

7) 一战后反思中西文化,主张调和中西文化。

(3)特点:

1) 医疗空间从医家到医院;

2) 医疗队伍技术观念近代化;

3) 医疗对象大众化;

4) 西医逐渐占据主体地位;

5) 传统中医发展受阻。

(4)影响

1) 弥补了中医药学在实验医学上的不足;

2) 有利于推动中医药学的近代化;

3) 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医学教育的发展;

4) 有利于推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5) 冲击了中医的地位,甚至造成了一些极端认识等。

3.现代中国

(1)特点:

1)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

2) 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快速发展;

3) 中医药事业成就显著;

4) 中西医结合取得一定成效。

(2)意义:

1) 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 提高人口素质;缓解社会矛盾;

3) 促进社会公平,带动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

4) 提升了全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5) 巩固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6) 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4.现代“中医热”

(1)看法

1)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2) 肯定了中医学对人类健康所做出的贡献;

3) 有助于推动中医的传播和发展,提高我国中医的影响力。

(2)做法:

1) 政府要统筹好西医和中医的协调发展;

2) 加大对传统医学的支持力度与宣传力度;

3) 传统医学必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4) 加强中医药学人才的培养等。

0

2

西医系列

(1)背景:

1) 民主法治的渐趋完善;

2)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3) 疾疫造成了人口减少、社会动荡;

4) 政府重视程度的提高;

5) 医学教育的发展;

6) 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近代西医提供物质基础;

7) 文艺复兴强调人的价值,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

8) 近代实验科学、自然科学、生物学的发展,推动西医医学理论和建立和发展;

9) 工业革命促使新提炼药物技术发展,

10) 大众传媒及广告业的发展。

(2)特点:

1) 近代西方医学注重实验科学;

2) 依托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

3) 注重构建科学理论;

4) 教学、科研和临床相结合;

5) 注重疾病的定向预防和免疫;

6) 政府重视发挥公共卫生职能;

7) 护理学成为医学的重要组成。

(3)面临问题

1) 医疗公平的相对缺失;

2) 医疗服务忽视弱势群体;

3) 医疗专业化程度低;

4) 缺乏医疗政策规范。

0

3

中医、西医联系

一、中医西医的互相传播

1.中医→西方

(1)特点:

1) 传播方式多样,以翻译出版为主;

2) 内容丰富广泛,包括理论和技术等;

3) 传播面广,涉及欧洲诸大国。

(2)意义:

1) 提高了欧洲的医疗技术水平;

2) 扩大了中医的世界影响;

3) 有利于西方了解中国。

2.西医→中国

(1)早期特点:

1) 先理论后趋于实用;

2) 通过传教士传播;

3) 主要集中于自然科学领域;

4) 西医的受众较少,遭到保守观念和力量的强烈抵制。

(2)背景:

1) 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

2) 西方文明的传入;

3) 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洋务运动的兴起);

4) 受到日本的影响。

(3)变化:

1) 传播者主要由传教士变为中国的医师和医学家;

2) 西医逐渐走向普及,为更多国人所接受;

3) 中西医出现融合汇通的趋势。

(4)认识:

1) 是近代以来不同地区之间交流和融合的表现,反映了世界整体性的发展特点;

2) 中西医在交流中得到发展进步,说明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

3) 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创新;

4) 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5) 动摇了中医的地位。

二、鸦片战争后“中西医论争”

(1)背景:

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2)内容:

1) 中西医学理论、方法的不同;

2) 主要是医术、医政的争论。

(3)评价

1) 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西方近代医学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医学形成挑战);

2) 有利于推动中医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3) 有利于中西医的融合;

4) 促进中医现代化。

三、中医西医比较

(1)不同点:

① 两国医学发展的思路不同: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重经验与整体的传统中医观念及诊疗方法);西方则重视医学科技理论的研究。

② 两国面对的医疗市场不同:英国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社会有资产者对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多;中国积贫积弱,医疗市场狭窄,医疗制度以服务权贵为主,国民健康与救亡图存相联系。

(2)评价

1) 中西医的基础与理论不同,各有所长;

2) 中医发展要吸收西医长处;

3) 用科学方法发展中医,增强疗效:

4) 反对废除中医,反对全盘西化。

中国医学史略范行准pdf在线阅读截图

中国医学史略范行电子书下载-中国医学史略范行准pdf在线阅读免费版插图(8)中国医学史略范行电子书下载-中国医学史略范行准pdf在线阅读免费版插图(9)中国医学史略范行电子书下载-中国医学史略范行准pdf在线阅读免费版插图(10)中国医学史略范行电子书下载-中国医学史略范行准pdf在线阅读免费版插图(11)

评分及评论

无用户评分

来评个分数吧

  • 5 分
    0
  • 4 分
    0
  • 3 分
    0
  • 2 分
    0
  • 1 分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