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1电子书下载-名老中医用药心得1在线阅读免费版
编辑点评:名老中医用药心得1在线阅读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全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适合各级中医师、中医院校师生阅读参考。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名老中医用药心得1在线阅读模式,感兴趣的欢迎下载阅读学习
内容简介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以面向临床实用为宗旨,精心辑录了常用中药名老中医的应用经验和心得体会,不仅有对传统药效的新认识、新运用、新经验,还有许多名老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对传统药效的拓展应用,
颇多独到发挥,能很好地启迪读者的用药思路。“医生不精于药,难以成良医”。《名老中医用药心得》全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适合各级中医师、中医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相关内容部分预览
目 录
第1章解表药
麻黄(附药:麻黄根)
桂枝
紫苏(附药:紫苏子、紫苏叶、
紫苏梗)
生姜(附药:生姜汁、生姜皮、干姜、炮姜、煨姜)
荆芥(附药:荆芥穗)
防风
羌活
白芷
细辛
苍耳子(附药:苍耳草)
葱白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柴胡
升麻
葛根
淡豆豉
木贼
第2章清热药
石膏
知母
鸭跖草
栀子
夏枯草
决明子
谷精草
黄芩
黄连
龙胆
苦参
金银花
连翘
板蓝根
蒲公英
漏芦
土茯苓
鱼腥草
败酱草
射干
白头翁
马齿苋
白花蛇舌草
山慈菇
白蔹
生地黄(附药: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青蒿
白薇
地骨皮
凤凰衣
第3章泻下、温里、消食药
大黄
芒硝
玄明粉
商陆
牵牛子
附子
肉桂
吴茱萸
丁香
山楂
麦芽
莱菔子(陈莱菔缨)
鸡内金
第4章祛风湿药
独活
威灵仙
川乌(附药:草乌)
蕲蛇
路路通
秦艽
防己
稀莶草
老鹳草
穿山龙
徐长卿
桑寄生
千年健
鹿衔草
第5章化湿、利湿药
苍术
厚朴
草果
茯苓
薏苡仁
泽泻
赤小豆
白豆蔻
玉米须
泽漆
蝼蛄
车前子(附药:车前草)
滑石
石韦
萆薢
茵陈
第6章理气药
陈皮
枳实(附药:枳壳)
木香
川楝子
乌药
香附
薤白
天仙藤
甘松
第7章活血、止血药
川芎
郁金
乳香、没药
五灵脂
卷柏
丹参
益母草
泽兰
牛膝
鸡血藤
土鳖虫
马钱子
刘寄奴
鬼箭羽
莪术
水蛭
大蓟、小蓟
地榆<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
引:小文自2008年成稿以来,各处多有转载,大都只有前两节;至2015年续写第三节后,仍未免有憾。直至今日(2017年11月8日),第四节完成,全篇方得始终。再将全文修订,增删文字,令与时进,令文义通。现由无疾学社首发,以飨读者。以下正文。
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对着同样的一个困惑:我想学好中医,但究竟该怎样学呢?按个人经验,结合教学实践,无疾这里把中医的学习,大致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一 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内容;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明显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同等重要;同为五脏,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地位也不会完全相同;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运和化对临证的指导价值仍有区别。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都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一个认识的基础,即对基本概念的把握。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可能笨拙的很,但实际上常是中医入门的捷径。多向前辈请教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无疾相信,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学习方法可以逐渐开朗,还会在不经意间学到老先生很多宝贵的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另外,参加无疾学社每年开办的学中医线上课程,也是不错的选择。
3 教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选用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比较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最新版的中医教材。一般来说,新版教材容纳了诸多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整体水平还是值得信赖的。如果希望精炼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此外,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感觉比较畅销的几位养生保健书作者:徐文兵、罗大伦、中里巴人等的书,虽然不强调整个理论构架的完整,但是作为学习之初的兴趣培育,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放松调剂,是足可以胜任的。
中医入门教材方面,最后毛遂自荐一下。拙著《零起点学中医》,实际上是无疾依据上面的两项原则,即权威性和趣味性,参照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针灸学等中医主干科目,撷取要点,趣味讲出。努力在保持中医理论权威性和系统性的同时,令文字活泼不致教条。蒙学友厚爱,已重印16次。现作为入门书,推荐给初学中医的朋友。
4 最后,还需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大约是三年(当然还要学习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松或太紧,都可能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
二 经典学习阶段
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
无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同学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西,不过是讲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对这个问题,或许可以这样回答: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是自然科学的体系,一个是人文科学的体系。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路向前的,象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后,新兴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为学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论出现。但是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孔子无法替代老子的价值,孟子也无法顶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却需要时时从孔孟的学说中汲取营养。后世当然可以发展,而且必须发展,但是经典的价值是无论谁也无法否定的。所以自然科学领域里,最新的理论永远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学科里,想要把握最先进的理论,就意味着需要用最短的时间,重温古人曾经走过的路,再在实践中发展创新。
“不幸”的是,医学更多的是一门“人学”,医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这就决定了医学的性质本身,更趋近于人文学科。经典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有一些同学认为,既然经典是最好的,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经典,达到古人的境界,还有什么必要学习现代的中医教材,妄走些弯路呢?
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想与古人交流,向他们学习,至少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我们得知道古人在说什么。作为现代人,每天生活在现代化的环境里,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全部都是严重西化的。这样的状态,让我们与古人之间产生了距离。虽然写着同样的文字,说着同样的语言,却无法相互理解了。所以,中医教材的价值首先就在于,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试着表达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医教材,就是在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语言上的桥梁。让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与古人的思想发生共鸣。
其次,时代在发展,认识在提升,一味的崇古泥古,只能把自己的思想,禁锢在一个狭小的领域里,成为井底的青蛙。学习经典,初衷并非要恢复古中医的原貌,把自己完全还原成古人,不但不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学习经典,是希望从古人深邃的思想中得到启发,从古人丰富的经验中撷取珍宝。惟其如此,为今人所用,古人的思想才在今天真正活了下来,中医的灵魂也才终于不灭。
讲了这么多,经典的学习,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当过老师都知道,讲基础课是比较容易的,但讲经典课就困难的多。难就难在,先是要老师自己钻进去,理解古人想要表达的所谓“本意”;接下来再表达出来给学生。那么对于希望通过自学来理解经典,难度自然就更大了。所以,对于经典的学习,无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明确自己的方向
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方向,要知道面前的路通向哪里,学习经典也是一样。先假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理解,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这种情况下,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经典中的思想用于临床病症的治疗。这样的话,逐字逐句的钻研精神就未必最好;许多纯粹的理论著作也就不一定适用。而有些将经典的内容加以应用,条文下紧随着治疗医案的书就要好的多。仅举例两本书为例,《黄帝医术临证切要》和《经方实验录》。用这样的书来配合经典的学习,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起来会更有动力。
如果是从治学的角度,或是哲学、史学甚至文学的角度来学习,自然需要另当别论,这里就不多讲了。
2 从浅到深的学习
自学者,学习文言文有困难者,不妨先从白话文入手。虽然也会遇到译文质量不好,影响理解的时候,但毕竟也是经过专家认可,质量相对还是不错的。谁又能保证,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更进一步,全部符合“古意”, 真的就是我们评判价值的惟一标准吗?翻译的版本方面,可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几部标题为《××校释》的书,逐段译的,质量还可以。
3 遇到问题,多参考注家
阅读古文,在理解上很容易遇到问题。这时候,多参考几位注家的注解,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历代医家中,很多是花了毕生精力来钻研经典的。他们对经典的理解认识,常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片新的天空,开阔我们的思维,形成新的认识。学经典而不读注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经典的注家虽常以千记,但其中非常著名的也不过几家、十几家,比如研究《内经》的杨上善、王冰、马莳、张介宾、张志聪等;注解《伤寒论》的成无己、尤在泾、柯韵伯等。相信在经典学习的过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讲到的白话文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了解到以上注家,和他们的著作。自学者,不妨根据个人的兴趣选择来读。
三 临床探索阶段
医学是一门实践学科,离开真实的临床诊疗过程,医学很难找到存在的依据。而医生诊疗是一门技术,技术的本质是能力,能力的获取靠练习,整个身心的练习。练习的起点,又在哪里呢?
医学生毕业前,一定会经历两个过程:见习和实习。所谓见习,是在观察中体验诊疗实践的过程。对中医来说,主要指跟师侍诊。老师诊疗时,在旁悉心观察倾听,如何问诊,舌象怎样,如何施针,怎样开方。隋唐以降,针道衰而方药兴,所以现代中医侍诊过程,主要形式演变成跟师抄方,抄方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医见习、侍诊的代名词。
见习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亲手诊脉。提到诊脉,这里尤其需要多说几句。在普通百姓和中医爱好者中,往往认为中医诊脉神奇玄妙,不可思议。实际上,脉诊确实存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分。原因在于,脉诊需要的,几乎是纯粹的感觉。而感觉,是无法通过书本学习或跟师学习直接获得的,感觉需要体验。比如一个简单的冷热感觉,无论读多少书,向多少位“专家”、老师请教,什么是冷,什么是热,都无助于对冷和热的真正认识,除非亲身体验。这个感觉的领域,不在头脑的范围之内,无法通过科学来界定,这是一个由心主宰的世界。用心体验得来的感觉,往往历久弥新。无疾至今对第一次体验革脉的情形记忆犹新,那是读大学时,跟随方剂许老师侍诊时经历的案例,当时提到的一句“男子则亡血失精,女子则半产漏下”,恐怕已经铭刻在终生的记忆里。
说回来,中医诊疗能力练习的起点在跟师侍诊。侍诊不是简单的听听看看,是用心在观察和倾听中体验诊疗的过程,为接下来的模仿做准备。
练习从模仿开始。无疾今天在临床上的诊疗行为,细品下来,到处都隐蕴着当初两位老师的身影。模仿的范围很宽,从问诊的次序和语气,到处方用药的思路和习惯,到针刺的手法与穴法。值得注意的是,模仿不是空对空的臆想,而是实践中的运用和体验;模仿的过程,就是实习的过程。
对中医自学者而言,见习之难在于选择和找到一位可以信赖的老师,实习之难则首先体现在风险控制。得遇师长是缘,得遇明师更是珍贵的善缘。外缘无常,却仍不离因果。多加留意,总会在身边发现可以为师长的前辈。以恭敬心,惜缘为念,取人之长,择善而从,假以时日,必有所得。
医之为业,关乎性命,敢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初学实习者,遇虎狼之药,危险之穴,谨须恪守轨范,暂收猎奇之心。一句话,医生这个行当,不是闹着玩的。无论自己还是家人朋友,临床探索必不可少,但关键时刻,探索的心必须让位给慈悲的心。
四 临证与读书相参阶段
经过了前面的读书学习,见习实习,初学者或许已经可以小试牛刀,并且开始体会到病情好转,甚至治愈疾病的欣喜。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临床可能遇到的种种困境了:别人讲很好用的方法,到自己怎么就不好用了?之前试过很好用的方法,现在疗效为什么就不再让人满意了?患者病情突然加重了怎么办?
首先需要明确,作为普通爱好者,以及初学者,当下首务一定不是攻克某种病,而是对人体,对疾病有所认识,有所体验。如此,在病症选择上,就需要有所考虑:一些急症,如高热、昏迷、呼吸困难,可能直接威胁生命;一些大病,如癌症、中风、心梗,心理负担太过沉重;一些难病,如癫痫、红斑狼疮、牛皮癣,太容易信心受挫。反之,慢性的、较轻的、常见的病症,如失眠,腹泻、便秘,慢性头疼、腰疼,普通感冒等,更适合初学上手练习。千万别小看这些病症,真要取得满意的效果,已经相当不易。
明确了大致的范围,接下来就是真刀真枪的实战了。对初学者来说,最常见的问题,如上文所讲,即疗效的不确定、不稳定。这例有效,那例无效;此时有效,彼时无效。犹如段誉手里的六脉神剑,似乎毫无规律可以把握。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有二:初学者掌握的知识结构尚有欠缺,又或者临证体验尚欠丰富。打个比方,如果到北京只去过天安门、故宫、长城,头脑中北京的印象就只是气势恢宏,那么面对小胡同的情景,就很难与北京建立起关联。只知道失眠可以从心火、肝郁上得,用清心、疏肝法有效,再遇到肾阴虚、痰火、瘀血、食积引起的失眠,老方法自然不会起到同样的效果。
破解的方法,可以找老师请教,与同道交流,但最重要也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多读书。框架类的知识结构问题,可以多回顾院校教科书,详见前文。至于临证经验不足,最好的办法就是大量阅读临证经验类的图书和文章。别人的经验,不论古今,不管成败,对丰富自己的体验,都会有所帮助;尤其是那些用心书写的文字,能让人心动的经历。毕竟,将心比心,总比从脑到心,来的方便些。
考究起来,这些临证经验类的书,又可大致分为两类:医案和医论。至于医案,《零起点学中医》里已经列为专门一章来讲,这里不再重复,只对一套书做个推荐,人民卫生出版社《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这套书已经出到第11辑,130余本。现代有名望的中医,相当部分都已经名列其中了。从内容看,主要讲的,就是医案和医论这两部分内容。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阅读。
除了书,专业期刊也是一个丰富经验的好途径。知网、维普、万方等大平台上,都可以很方便的检索到大量专业文章。譬如,输入关键词“咳嗽”、“经验”,就可以找到成百上千条文章,诸如《××治疗咳嗽经验》、《××辨治小儿咳嗽经验》。相比书籍,期刊有两点优势明显:一,内容较新;二,方便检索。相比《名医类案》时代的记载,现代医案无疑和今天的生活更贴近;而检索,则可以大幅提高获得知识的效率。
举个例子,我现在遇到一个顽固的便秘案例,各种方法都试过,效果仍不满意,怎么办?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经验类医书中,翻看前人治疗便秘的经验;也可以直接上知网输入关键词“便秘 经验”。在前人经验的海洋里,我现在遇到的问题,很可能之前别人也遇到过。如此,那位医生头脑中闪过的一点灵光,就可能瞬间点亮我的思想。一个困扰许久的难题,或许就此解开。
除了上面介绍的临床经验类书,经典著作仍然是这一阶段必读的书目。所谓经典,经过千百年时间的磨砺,仍然可以焕发出容光,足见其生命力之顽强。之所以常读常新,也正是蒙这股强悍的生命力所赐。临床遇到的问题,千差万别;要在千头万绪中坐怀不乱,离不开强大的定力。经典,就是这样一种力量,安定、浑厚。
游移不定时,读到这一句,“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减,病必衰去”;纷繁不清时,“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思路不明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困惑不解时,“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心里是不是已经踏实、清晰了些?再听到一声声谆谆教诲,“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病势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是不是心里已经充满了感激?更不用说仲景经方,在中医实践中,面对变幻莫测的病情,以不变应万变的妙法圆通。
以上是根据无疾个人经验,及教学实践,对中医爱好者、初学者,一步步进阶学习的过程,做的一点浅薄梳理,不经意间已成了六千字的长文。最后,做个简要的整理:
蒙学阶段,要在把握大体、入门不偏;经典学习阶段,须得平视古今,戒躁宁缓;临床探索阶段,注意耳聪心细,广目束胆;最后,临证与读书相参阶段,最好善思详辨,勤问博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