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通史套装共8册豆瓣阅读-西方通史(全3卷)PDF电子书免费下载完整高清版

西方通史套装共8册豆瓣阅读-西方通史(全3卷)PDF电子书免费下载完整高清版

编辑点评:

西方通史(全3卷 套装共8册)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全球政治史,一部跨大西洋、总括性的西方史,一部值得案头常备的权威之作,2016年莱比锡欧洲图书奖

西方通史(全3卷)PDF电子书免费下载

内容简介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首次填补了一项早就该填补的空白,撰写了西方的历史:他所描绘的世界史宏图,其时间跨度从古代源头直至21世纪,他权威地阐述了此间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以及各种政治思想的轨迹,以罕见的大师手笔,清晰提炼出西方世界的重大发展脉络。

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

本卷所描绘的世界史宏图,时间跨度从古代源头直至20世纪;作者温克勒以罕见的大师手笔和生动的历史叙事,清晰地提炼此间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描画各种政治思想的轨迹,告诉我们何为“西方”。

世界大战的时代,1914—1945:

战争、危机、灾难——对于许多身处这个时代的人来说,1914—1945年就像是第二个三十年战争,它是西方史的“德国篇”,也是人类史最可怕的篇章:最终以欧洲犹太民族的毁灭,以20世纪国家犯罪史上最彻底的大规模屠杀,以德意志帝国的灭亡而告终。

当前时代:

自从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既没有变得更加简单明了,也没有变得更加充满和平。在精彩纷呈的《西方通史》最后一卷,回望“第三波全球化”进程,温克勒不仅引领读者走进我们当代的历史之中,而且紧迫及时地告诉我们,当前的危机和不确定之所在。

作者简介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1938年生于德国的一个历史学世家,学习历史、哲学、公法和政治学,1963年在图宾根获得哲学博士学位,32岁时即获得近代史和政治学的教学资格,自1970年起在柏林自由大学、弗赖堡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等任教。出版有《西方的困局》《通往西方的漫长道路》《魏玛共和国的工人与工人运动》等著作,其中四卷本《西方通史》于2016年获颁莱比锡欧洲图书奖。温克勒还是一位充分关注当下,走出学术象牙塔走向社会现实,在公共领域积极发声的知识分子。2015年,他在德国联邦议院发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纪念演讲,引起了广泛关注。2018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十字勋章。

套装目录

西方通史:当前时代(上、下)

作者简介

本书获誉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从高歌猛进到走向悲剧:1991~2001年

从马斯特里赫特到申根:彷徨于深化和扩张之间的欧盟

独步天下的世界大国:克林顿政府时代的美国(一)

从斯雷布雷尼察到代顿:美国、欧洲及波斯尼亚战争的结束

从波恩到巴斯克地区:时代转折之后的西欧

一个体系的崩溃:1991~1995年的意大利

成功或失败的考验:通往西方道路上的中东欧

与西方划清界限:鲍里斯·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

增长、恐袭、丑闻:克林顿时代的美国(二)

现代改革派和传统保守派:社会民主党掌权的时代

从阿姆斯特丹到尼斯:欧元和欧盟改革的努力

奔向西方的竞赛:千禧年之交的入盟候选国

未经授权的干预行动:充满争议的科索沃战争

“我们都是美国人”:从2000年总统选举到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

第二章 从“反恐战争”到全球金融危机:2001~2008年

从喀布尔到巴格达:布什的“反恐战争”和西方的分裂

美国式的和平:一个“非正式帝国”对其基础的质疑

左翼政党节节败退:21世纪伊始的西欧

扩张先于深化:2001~2008年的欧盟

贝尔格莱德、基辅、莫斯科:欧盟边界以外的欧洲

山雨欲来风满楼: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后半期的“老欧洲”和“新欧洲”

多极世界取代垄断霸权:乔治·W.布什第二届任期时的美国

一个泡沫的破灭:从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到巴拉克·奥巴马当选总统

第三章 一切安全的终结:2008~2014年

不堪重负的超级大国:奥巴马时代的美国

柏林、伦敦、巴黎:与危机搏斗的三国

面临解散考验的货币联盟:债务问题压力下的欧盟

令人失望的希望:“阿拉伯之春”

向西方发出的信号:伊朗总统易人及其后果

雄心勃勃:俄罗斯

势头减退中的新兴国家:非西方世界的“自由”和“不自由”

自由与安全的较量:西方面临的新挑战

奉行冲突路线的普京:围绕乌克兰的东西方对峙

一场选举的后果:寻找权力平衡的欧盟

恐怖主义全球化:2014危机年的西方

从文明规范工程到文明规范进程:回顾与展望

缩略语表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一文未名”工作坊简介

西方通史(第1卷):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全3册)

文前辅文

本书获誉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西方之形成:世界一部分的特征

一神教作为文化革命:西方之东方起源

早期基督教:宗教的熔炉

一个上帝,一个皇帝

两位皇帝,一位教宗

帝国传承:帝国的神话

基督教化与十字军东征

神权与王权之争:教宗革命及其后果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市民阶层的出现

封建制度和早期民族国家的形成:二元精神

未能实现的世界霸权:帝国的危机与衰落

个体对抗机构:早期基督教开始自我世俗化

教派大分裂之征兆:教会统一的终结

欧洲大变革(一):西方的内外疆界

欧洲大变革(二):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排犹和焚烧女巫:中世纪晚期之社会矛盾

第二章 老西方和新西方:从维滕贝格到华盛顿

路德宗和加尔文主义:新国家宗教

三十年战争与欧洲和平

对国家的反思:从人文主义到霍布斯

从清教徒革命到光荣革命

专制主义及其局限性

1648年后的霸权与均势

三权分立与公共意志:从洛克到卢梭

对现状的批判:启蒙运动及其局限

开明专制:要求和效果

危机中的专制:法国走向革命之路

经济变革:英国工业革命

政治变革:美国革命

法国革命前夜的欧洲

第三章 革命与扩张:1789~1850年

1789:旧制度终结与法国大革命开始

极端化(一):从君主立宪到共和

不同的反响:革命在德英两国被接受的情况

极端化(二):处于战争和恐怖统治中的革命

举步维艰的稳定化:热月政变与督政府

从第一执政到皇帝:拿破仑·波拿巴

大帝国与老帝国的终结

从失败中学习:普鲁士改革

费希特、雅恩、阿恩特: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形成

大不列颠,美利坚合众国与大陆封锁

拿破仑走向穷途末路:从西班牙“游击战”到对俄战争

从陶罗根到厄尔巴:拿破仑首次下台

“宪章”与“百日王朝”:拿破仑最终倒台

保守主义者、自由主义者、社会主义者:革命后的思想界

回归均势:维也纳会议

压迫与变化:1815年后的大国

地中海地区的革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腊

拉丁美洲的解放

超级大国美国:从门罗到杰克逊

托克维尔在美国:平等的时代

法国1830年七月革命

后续革命:1830年代的欧洲

改革,而不是革命:1830~1847年的英国

普鲁士的变化:关税同盟和王位更迭

东方和莱茵河:1840年的双重危机

饥饿的4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出现

处于1848年革命前夜的欧洲

七月王朝的终结

德意志三月革命

中欧东部的革命与反革命

意大利革命

秩序先于自由:至1849年春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统一与自由均成泡影:1848/1849年的德意志革命

意大利和匈牙利革命遭镇压

非革命的演变:北欧与西北欧

行政权的独立:法国走向第二帝国

从埃尔福特到奥尔米茨:普鲁士联盟政策的失败

回顾革命(一):德意志

回顾革命(二):欧洲

移动的边界:国际比较中的美国向西扩张

第四章 民族国家和帝国:1850~1914

唯物主义对垒唯心主义:19世纪中叶的精神转折

西方与东方:克里米亚战争及其后果

西方在亚洲:印度,中国,日本

从反动时期到“新时代”:普鲁士的政权更迭

一个民族国家的诞生:意大利统一

改弦易辙:1859~1862年的德意志列强

改革与扩张:亚历山大二世治下的俄国

脱离联邦:美国内战

自上而下的革命:德意志二元性的终结

波拿巴主义陷入危机:1866~1870年的法兰西第二帝国

以改革来适应:1860年代的英国

从北德意志邦联到帝国的创建:1867~1871年的德意志

失败之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起步

文化之争:国家与教会的争执

一个分裂的民族国家:统一后的意大利

向帝国的敌人宣战:统一后的德国

联盟的梦魇:俾斯麦的欧洲

帝国主义(一):从迪斯雷利到格莱斯顿

帝国主义(二):瓜分非洲

进行巩固的尝试:1880年代的德国

机会主义的共和国:处于改革与危机间的法国

突然右倾和无政府主义:克里斯皮时代的意大利

反动,激进主义,革命:1881~1906年的俄国

现代先锋国家:世纪之交前后的美国

跨国的现代:进步的非同时性(一)

考验:哈布斯堡君主国内部的发展

对后发国家的诅咒:1890~1909年的威廉德国

告别“光荣孤立”:1886~1914年的英国

激进的共和国:处在反犹太主义和世俗主义之间的法国

民主化与扩张:焦利蒂时代的意大利

从巴塞罗那到巴塞尔:进步的非同时性(二)

镇压与前卫:1906~1914年的俄国

战争作为解决危机的出路?1909~1914年的威廉德国

萨拉热窝及其后果:从七月危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的西方:回顾与展望

缩略语表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译后记

“一文未名”工作坊简介

西方通史(第2卷):世界大战的时代(1914~1945)(全3册)

文前辅文

本书获誉

序言

第一章 二十世纪的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

著名战役与战争罪行:1914~1916年的军事事件

战争目的、意识形态战和反战潮流

划时代的1917年:俄国革命和美国参战

实现所有文明民族的自由:威尔逊的世界新秩序

两个帝国的崩溃和一个国家的新生:一战结束时的德意志、奥匈帝国和波兰

信任丧失殆尽,暴力严重越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产

第二章 从停战到世界经济危机:1918~1933年

革命受阻:德国的魏玛共和国之路

步履沉重的新开端:1918~1919年的奥地利和匈牙利

赢得独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芬兰

东方泛红:俄罗斯内战和第三国际的建立

战胜国向右转:巴黎和谈前夕的西方列强

脆弱的和平:从凡尔赛到国际联盟

抗议浪潮、禁酒令和繁荣时期:二十年代的美国

世界革命延迟:苏维埃联盟诞生,欧洲左翼分裂

三次选举和一次分裂:战后的大不列颠

对抗与妥协:1919年到1922年的法国

一个民主国度的自我毁灭:意大利通往法西斯之路

共和国面临严峻考验:1919~1922年的德国

关键的1923年:从占领鲁尔到道斯计划

左和右:魏玛共和国的文化与社会

转向独裁(一):新生的“欧洲中部诸国”

转向独裁(二):从巴尔干到伊比利亚半岛

民主革命:从瑞典到瑞士

法西斯掌权: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

从普恩加莱到普恩加莱:1923~1929年的法国

从大英帝国到英联邦:鲍德温时代的英国

从道威斯计划到杨格计划:施特雷泽曼时代的德国

在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斯大林时代的苏联:1924~1933年

繁荣、危机、萧条:1928年至1933年的美国

两害取轻的逻辑:布吕宁时代的德国

发展停滞、批评体制:1929年至1933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持恒力:三十年代初的英国

魏玛共和国的没落,希特勒攫取政权之路

远东的闪电:日本占领满洲里

第三章 民主与专制:1933~1939年

1933年至1936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任期内的美国新政

夺权的过程:1933年至1934年的纳粹独裁政权

罗马建立第二帝国:法西斯意大利和阿比西尼亚战争

大恐怖:斯大林统治在苏联的扩张

全线备战:1934年至1938年的纳粹德国

绥靖主义的开端:1933年至1938年的英国

右翼总动员,左翼集结人民阵线:1933年至1938年的法国

硝烟弥漫的战场:1936年至1939年西班牙内战

以德国为榜样:法西斯意大利的犹太人政策

紧张的邻里关系:1935年至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第三帝国”

罗斯福的务实政策:1936年至1938年的美国

越境行动:从吞并奥地利到《慕尼黑协定》

1938年11月9日德国犹太人大屠杀的前因后果和过程

两极联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第四章 人类文明的决裂: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犹太人屠杀

毁灭性的战争:波兰的第五次分割

从一场“假战”到争夺挪威的战争

法国溃败:西线战役

东京、华盛顿、柏林:1940年至1941年世界政治场景变幻

从“巴巴罗萨”到珍珠港战争全球化

种族灭绝的开端:“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一)

战争出现转机:轴心国转为防守

家乡的战线:参战的民族

占领、合作、抵抗(一):中东欧、东南欧和西北欧

占领、合作、抵抗(二):法国

“把这个民族从地球上灭绝掉”:“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二)

独裁的崩溃:1943年至1944年的意大利

同盟国军队乘胜追击:1943年至1944年的东亚和欧洲

1944年7月20日 德国反抗希特勒

欧洲的划分(一):同盟国的战后计划

完成历史使命:“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三)

战争结束(一):德意志帝国的灭亡

欧洲的划分(二):颠覆和驱赶

新的开端与传统:投降后的德国

波茨坦:“三巨头”的裁决

战争结束(二):原子弹和日本投降

罪与罚:1945年的断代(一)

西方、东方、第三世界:1945年的断代(二)

从世界大战到世界大战:非常时期的回顾

缩略语表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一文未名”工作坊简介

原文在线试读

1991年12月9~10日,欧洲共同体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齐聚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参加他们所经历的无数次重要会议中最难忘的一次会议。会议讨论的结果产生了西欧一体化历史上一次质的飞跃——《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条约使欧洲共同体在通往经济和货币联盟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在通往政治联盟的道路上却只移动了很小的一步。

早在1991年11月6日,德国总理科尔在联邦议会发言时就已宣布,不仅在德国,而且在现代历史中一条经验教训就是,“那种认为经济和货币联盟可以没有政治联盟而能够绵延持久的想法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在科尔眼里,政治联盟不外乎是一个更为雄心勃勃目标的前奏,正如他多次形容的那样,这种联盟是一个欧洲的联邦制的国家,或者是欧洲版的“美利坚合众国”。但是,随着两个单独的政府首脑会议——一个是关于经济和货币联盟问题,另一个是关于政治联盟问题——定于1990年12月召开,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之路被确定下来。一年后,若想改变这一发展方向,即使花费很大的政治气力也徒劳无益了。

德国总理科尔和法国总统密特朗于1990年12月在一封写给当时的理事会主席、意大利总理安德烈奥蒂(Andreotti)的联名信中,表明了对“一个强大的和团结的政治联盟的态度”,该联盟“贴近人民大众,坚定地走符合自己联邦制使命的道路”。然而,这封联名信终究是一纸单纯的意向声明罢了。在关于政治联盟的具体内容上,德法双方并没有形成一致意见,而且,欧共体的两个成员国英国和丹麦对所谓“联邦制使命”不屑一顾。有鉴于此,两个政府首脑会议所取得的结果不尽相同:目标相对明确的是大多数成员国所希望建立的货币联盟,而在政治联盟问题上则缺乏具有约束性的共识。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使欧洲共同体变成了欧洲联盟。从此以后,欧盟就是一个统一的框架,或是建立在三个“支柱”之上的共同的总体架构:欧洲共同体、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GASP)以及司法和内政方面的合作。超越国家范围的合作只是其中第一个支柱所具有的特征,除了有关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新协议,它还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URATOM)的协议在内。第二个和第三个支柱所涉及的是政府间合作领域。

西方通史(全3卷)PDF电子书免费下载截图

西方通史套装共8册豆瓣阅读-西方通史(全3卷)PDF电子书免费下载完整高清版插图(1)西方通史套装共8册豆瓣阅读-西方通史(全3卷)PDF电子书免费下载完整高清版插图(2)西方通史套装共8册豆瓣阅读-西方通史(全3卷)PDF电子书免费下载完整高清版插图(3)西方通史套装共8册豆瓣阅读-西方通史(全3卷)PDF电子书免费下载完整高清版插图(4)

评分及评论

无用户评分

来评个分数吧

  • 5 分
    0
  • 4 分
    0
  • 3 分
    0
  • 2 分
    0
  • 1 分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