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外宾商店豆瓣PDF+mobi+epub-苏联的外宾商店:为了工业化所需的黄金电子书下载

苏联的外宾商店豆瓣PDF+mobi+epub-苏联的外宾商店:为了工业化所需的黄金电子书下载

编辑点评:

苏联的外宾商店:为了工业化所需的黄金深入历史看苏联成败 世界上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隐秘情节,面对世界经济危机和大饥荒的多重打击,如何筹集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姓社姓资的冲突秘密警察对合法经营的干扰 苏联与美国的公开与暗箱交易 传奇领导人的悲惨结局

苏联的外宾商店:为了工业化所需的黄金电子书下载

内容简介

1930年前后,爆发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国际市场上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一落千丈,作为苏联主要外汇收入的粮食、木材和石油的出口所得大幅减少,远远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对机器设备和各种物资、技术的进口需求;与此同时,苏联国内的大饥荒也使大批民众面临断粮的危险。

布尔加科夫的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多次提到的“外宾商店”就出现在这个危机的年代。

这是苏联第一次也是W一一次允许自己的民众在“外宾商店”这个“苏联的商店”里使用外汇、沙皇金币和其他贵重有价物品进行支付,以换取他们生存所需的粮食和其他物品。

1933 年,外宾商店收集的贵重有价物品的价值相当于当年苏联工业进口额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外宾商店也完成了另一项重大社会使命,为数以百万计的民众撑过饥荒岁月提供了机会。

外宾商店的盛衰历程展现了苏联应时而变的生动历史。它不仅揭开了苏联国内史不为人知的一页,对外宾商店经营情况的分析也有助于就苏联的经济运作原则、日常生活特点和消费文化发展路径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作者简介

叶列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奥索金娜,历史学博士,教授。出生于莫斯科州波多利斯克市。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历史系。在莫斯科的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史研究所工作多年。目前为美国哥伦比亚市南卡莱罗纳大学俄罗斯史教授。主要著作:《消费等级制度——1928年—1935年斯大林配给制下人们的生活》(1993年)、《“斯大林式繁荣”的背后——1927年—1941年工业化时期居民供应中的分配和市场》(1998年,1999年,2008年)。《为实现工业化的黄金:全苏外宾商品供应联合公司史》(本书原名直译)是反映苏联工业化时期特殊资金来源二部曲中的第一部。

施海杰,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先后取得文学学士与硕士学位,2012年至2019年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从事地方外事工作。熟悉俄罗斯政治、文化和历史,曾在CSSCI刊物《俄罗斯研究》发表多篇学术译作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的有关中俄地区合作的多项课题。

主编简介

杨成,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曾先后供职于外交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和华东师范大学。长于欧亚区域国别研究,学术成果六次获得省部级奖励。担任英国剑桥大学和埃克塞特大学、法国塞尔奇-蓬图瓦斯大学(现塞尔奇-巴黎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访问教授与合作研究员,现为四种国外学术期刊的编委。

前言

外宾商店——斯大林主义的一个现象

关于斯大林主义的争论。苏联社会主义的现实和命运。富裕的承诺:斯大林主义和苏联消费社会的发展。

本章的目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尽可能简短地说清楚,历史学家关于斯大林主义的认识是如何改变的,并确定外宾商店研究对于20世纪斯大林主义现象研究的贡献。本章的历史编纂学分析证实,我关于外宾商店是斯大林主义现象的认识是最新的研究方向。虽然如今仍有一些“冷战”时期理论的激进护卫者,即苏联是“邪恶帝国”、它的发展反常地背离了世界进步“主路”,但大部分研究者是在20世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中研究苏联社会主义的。苏联道路的特殊性和独特性不是表现为远离进步,而是苏联的综合性现代化进程发生在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坐标系”中——在另一种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框架内。本章还有另一个目标——让现代的研究者注意社会经济史遭到了遗忘。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当代的历史更像艺术,而非科学,历史学家更像印象派画家,而非自然科学学者。历史学家会运用各种情绪、理解、感觉、洞察力、本能,用遍精确的科学统计和方法。我们历史编纂学中的文化学研究部分过于庞大,这将导致俄罗斯历史发展的研究不全面,继而变得失真。

在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改革以及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档案革命开始前,苏联历史学家没有科学地讨论过斯大林主义。在他们的科学部门里没有斯大林主义这个概念。1418第一批关于斯大林主

盛极一时的外宾商店,如何为苏联工业化聚敛黄金和外汇

拿到俄文版《苏联的外宾商店》时,施海杰联想到的是中国的友谊商店。完成翻译后,他感到,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的友谊商店更多是服务的性质,创汇并不那么重要”,而苏联的外宾商店,则正如作者叶列娜·亚力山德罗夫娜·奥索金娜起的副标题,它的存在是“为了工业化所需的黄金”。

奥索金娜这位在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史研究所工作多年,后又执教于美国南卡来罗纳大学的历史学家,以“外宾商店”为切入点,“深描”出苏联各个社会系统的运作图景。这本书的风格,如她自己概括的,是一幅“历史马赛克”,“每个专题都相互独立、各具趣味,但只有将这些丰富的细节和色彩拼凑在一起才能表现外宾商店的完整历史”。

“可以想象奥索金娜的父母辈在那个年代的生活境遇,她好像是把疮疤揭示给大家看了,但我认为她描述时依然尽量保持中性和客观。”在施海杰看来,比价值判断更重要的是,作为历史学者,奥索金娜把当年的领导层为何如此选择,以及“外宾商店”存在的逻辑讲清楚了。

《苏联的外宾商店》出自一位美国大学教授之手,简体中文版的诞生却早于英文版。作为三联书店“苏联,苏联”丛书的第一部,它于今年8月推出。

大饥荒造就外宾商店的辉煌

按时间为线索,奥索金娜叙述了外宾商店从1930年诞生到1936年关闭的历史,其中穿插着许多特写,比如外宾商店领导的生活、白俄移民的两难境地、买卖双方的行为、外宾商店与格别乌(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的竞争以及苏联最高领导层的反应等。

最初,外宾商店只为外国人服务,它仅仅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向外国游客出售古董、皮大衣、地毯、邮票册等“奢侈品”,并在各个港口为海员提供补给,以此换取外汇。外宾商店旗下的第一个百货公司开在莫斯科的彼得罗夫卡大街,这在当时是一条“潮店”云集的大街,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许多衣着华贵的贵妇会在那里逛街。

因为没有苏联民众紧缺的生活用品,大家对外宾商店兴趣也不大,最多就是凑在商店高大锃亮的橱窗外看看热闹。但只过了一年,也就是1931年年末,外宾商店就开始向所有本国人开放,而且允许本国民众用外汇和黄金在外宾商店购物。奥索金娜认为,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转折,“这是苏联领导层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允许自己的民众在苏联商店(外宾商店)内使用外汇、沙皇金币和其他贵重物品进行支付”。在此之后,苏联民众成了外宾商店的主要顾客,商店的面貌也完全改变了。商店从大城市延伸到了偏僻乡野,面粉、黑麦面包、糖等生活物资吞没了原本属于古董、皮衣的位置。

1932~1933年的“大饥荒”,夺走了数百万苏联民众的生命,却成了外宾商店获得巨额利润的机遇,奥索金娜称之为“可耻的辉煌时期”。一份报告显示,1932年春天,基辅的外宾商店门口连续几个星期没日没夜排着长队,每天都会出现打架斗殴,为的就是在商店里获取一些面粉。当时,苏联外宾商店已经扩展至1500家,深入苏联各地。来自饥民家中的传家宝、黄金和其他贵金属,通过外宾商店的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国家的中枢。

商品在苏联本土售价比海外昂贵许多,这是外宾商店一贯的定价策略,在“大饥荒”时期更是大行其道。奇特的货币兑换规则是它的另一个秘诀。为了抵御饥饿,民众不得不拿出传家宝和首饰,到外宾商店换取一些微不足道的食物。外宾商店为苏联工业化所需的海外采购赢得了资金,但百姓的积蓄被耗空了。

1932~1935年的4年间,民众为外宾商店带去了100吨黄金。1953年,也就是斯大林去世那年,苏联的黄金储备超过2000吨。

外宾商店与格别乌

在译者施海杰看来,奥索金娜笔下的外宾商店就像是生长在苏联庞大肌体上的“怪胎”。它无时无刻不与这个国家的其他系统产生排异。与格别乌的摩擦,就是这种排异的一个缩影。

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个人持有黄金和外汇也曾是非法的,强力机构格别乌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收缴民众手中的黄金和外汇。讽刺的是,在外宾商店,不分阶级,不需要配额,只要有黄金和外汇,就能购买到商品。这样的“投机活动”同样得到了领导阶层的支持。

外宾商店通过商品上缴金钱的“效率”比格别乌的“扫荡”更高,这就影响了格别乌的外汇上缴计划。两个机构之间摩擦不断。在苏联各地的外宾商店,有时候顾客一脚踏出商店就被警察逮捕了。这种逮捕行为没有任何逻辑,完全是随机行为,收缴的也常常不过是几袋面粉、糖、鱼肉罐头或伏特加之类。格别乌的行为让民众战战兢兢,他们把外宾商店看成了“捕鼠器”,不敢再去买东西。

为了化解疑虑,外宾商店经常出面澄清,还出面解救顾客并返还没收的财物。奥索金娜找到了当年的一份外宾商店贴出的广告,商店声称:“不用担心迫害,关于上交者需为上交金银负责的谣言毫无依据,是一派胡言”“苏联公民应该在短时间里把金银制品兑换成‘外宾商店’百货商场里最好的商品”。

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像外宾商店所说的那样。奥索金娜找到的一份史料,表明民众的担忧是有道理的。1935年,外宾商店最后一任主席利文森曾给各办事处和分支机构负责人写信,信中提到:格别乌有权在必要情况下要求商店查询个别人上交的有价物品以及他们的姓氏和住址。奥索金娜认为,这封信展示了外宾商店和“安全机关”在将近4年外汇竞争中达成的妥协。

充满悖论

1990年代初,正在准备撰写《“斯大林时期繁荣”的背后》一书的奥索金娜,偶然在俄罗斯国家档案馆找到了“全苏外宾商店供应联合公司”的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在苏联工业化的关键年份,也就是1930年代的最初5年,外宾商店从民众那里收到了大量贵金属和艺术品,其价值相当于苏联工业设备、技术和原材料进口额的五分之一。

“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苏联不会走上办外宾商店这条路。”施海杰说。通过对史料和档案的梳理,作者揭示了苏联领导人对外宾商店的摇摆态度。早期苏联领导层努力为外宾商店创造优惠条件,比如,外宾商店的交易和流通免缴所有国家、地方税费。有斯大林本人签名的提示,还告知地方苏维埃和党的领导集体、国家政治总局、财政人民委员部都应为外宾商店提供全力协助。

但另一方面,国家对港口外宾商店以外汇结算的行为持否定态度,并对格别乌屡次逮捕外宾商店顾客的行为熟视无睹,还禁止了希特勒德国寄给伏尔加流域日耳曼人的汇款。当1936年外汇和黄金紧缺的情况得到缓解后,外宾商店旋即被关闭。

外宾商店于国有功,但在官方语言中,它和它的领导者从来与“英雄”无关,而是象征着市侩、小市民品位、甜腻和贪婪。连同那些为了换取口粮上缴金银的饥民在内的顾客,也被视为旧时代的遗民,是庸俗的,是没有及时上交财富的。所以,让他们用极高的价格换取食物也有了合理的动机,是“以最小的代价为国家带来最大的外汇财富”。

书的末尾,奥索金娜追踪了每一位外宾商店和对外贸易人民委员部领导的人生履历和最终命运。

施海杰注意到,外宾商店总共有过三任18位领导,其中11位是犹太人。第一任一把手因为经济问题而被调离岗位,后于1936~1939年被派往中国新疆做贸易代表,幸运地躲过了1937和1938年的“大清洗”。此后的两任主席,则都在“大清洗”中被处决了。

对话施海杰:外宾商店存在的逻辑

第一财经:外宾商店诞生和关闭的逻辑是什么?

施海杰:它的出现和关闭都是有历史必然性的。只要苏联对民间的外汇和黄金存在需求,就肯定会出现一个组织担负类似的使命,只是名字和形式或有不同。

1930年前后正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业化转型快速铺开,苏联在海外采购了大量工业机器和设备。同一时期的国际社会恰逢全球大萧条,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苏联的主要出口商品——石油、粮食深受影响,外贸收入大减,只能亏本出售。这迫使苏联必须利用民众手中的黄金存量。

至于外宾商店的关闭,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1935年苏联粮食危机得到了缓解,配给制逐步放松,老百姓从外宾商店购买粮食的需求下降了。其次,经过工业化的积累,苏联对于进口的依赖程度下降了,很多设备可以自主生产。随着国际原材料市场慢慢恢复,外贸也逐渐实现了顺差。

1935年以后,苏联黄金开采量逐步提升。一战前的1913年,沙俄黄金开采量约为60吨,到了1920年仅为2吨,而1935年的黄金开采量达到95.5吨,超过了战前。

除此之外,苏联高层认为,国内民众在大饥荒之后持有的黄金已所剩无几,外宾商店恐难以持续地赚取黄金了。

第一财经:奥索金娜的笔下,外宾商店承载了民族的创伤和个人的悲剧。但书中也提到,从一些人的回忆录来看,他们对“大饥荒”时期的外宾商店依然保有美好的记忆。

施海杰:很多苏联人在回忆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年)时会提起外宾商店。对他们而言,外宾商店是售卖精英商品的代名词,里面琳琅满目,充满进口的高级货,也确实一度改变了苏联人的消费文明,比如肥皂、服饰等都在那时候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另一方面,虽然外宾商店攫取了大量财富,但是可以看到回忆录里大部分苏联民众对外宾商店怀着美好的回忆,他们毕竟曾经从外宾商店获得食物。一些没有身份、没有配额的人,是因为能在那里买东西才活了下来。活下来的人对外宾商店必然还是有一种感激的情绪在,这也是外宾商店这个品牌可以在今天的俄罗斯一直存在下去的理由。

第一财经:在获取财富方面。外宾商店的货币兑换规则比高昂的商品售价更为隐秘。能否解释一下这种兑换规则?

施海杰:我简单介绍一下其中的概念。“金卢布”曾是沙俄时期的流通货币,但在外宾商店时期只是一个货币计量单位,并非实际流通的货币,也可以理解成外宾商店里的货币。

外宾商店在不同时期面对的顾客是不同的。早期是外国游客。他们携带外汇入境,然后到苏联国家银行把外汇兑换成卢布,这笔钱被称为“外汇卢布”,虽然这个卢布其实就是苏联本国人用的卢布,但在使用时必须出示兑换凭证,证明它是苏联国家银行合法兑换的卢布。有了这个凭证,可以在外宾商店买东西。此举旨在防止外国人在黑市上将外汇兑换成卢布。

对于在苏联的外国专家而言,工资最初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外汇形式直接打到他们海外账户;另一部分就是以卢布支付,供他们在苏联国内使用。工业化之后,随着苏联外汇日益紧缺,汇往境外的外汇就被克扣了一部分,直接换算成金卢布,仅限在外宾商店使用。这等于变相强迫他们在外宾商店进行消费。

还有一类是境外汇款,这是针对有海外关系的苏联人。汇款有两种操作,一种是定向汇款,就是直接把钱打到外宾商店,指定收款人。收款人拿着汇款凭证到外宾商店买东西。还有一种就是非定向汇款,境外汇款人可以直接购买商品组合送给收款人,比如50公斤面粉、20公斤糖。前面讲的三种情况是最基本的。

到了后期,苏联人获准进入外宾商店买东西,而且成了主要顾客。苏联民众拿着黄金饰品或其他贵重物品去找评估员评估。评估员通常是国家银行派驻的。首先,他们会把贵金属撬下来,进行称重,按照兑换价格开具一个单子。顾客拿着单子再去找稽核员审核,审核无误的话,再拿着单子去收款处,收款处会再次核对,然后发一个流通券或商品册。这个流通券和商品册是有有效期的,如到期未使用完,或者不做展期处理,就会失效。鼎盛时期,苏联外宾商店有1500多个网点,一般情况下,商品册只能在签发的外宾商店里进行消费。

在实际的评估过程中,外宾商店会获得很多“废料”。为此,评估员会在桌上垫一张纸和布,拆解贵金属的时候,把一些贵金属的碎屑集合起来,这笔财富也很可观。

苏联的外宾商店:为了工业化所需的黄金电子书下载截图

苏联的外宾商店豆瓣PDF+mobi+epub-苏联的外宾商店:为了工业化所需的黄金电子书下载插图(1)苏联的外宾商店豆瓣PDF+mobi+epub-苏联的外宾商店:为了工业化所需的黄金电子书下载插图(2)苏联的外宾商店豆瓣PDF+mobi+epub-苏联的外宾商店:为了工业化所需的黄金电子书下载插图(3)苏联的外宾商店豆瓣PDF+mobi+epub-苏联的外宾商店:为了工业化所需的黄金电子书下载插图(4)

评分及评论

无用户评分

来评个分数吧

  • 5 分
    0
  • 4 分
    0
  • 3 分
    0
  • 2 分
    0
  • 1 分
    0

Comments